top of page

刘丰老师&孔众老师|论信息、物质与能量的三位一体


ree

* 此篇文章内容来源于刘丰老师和孔众院长的对谈:高维智慧与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。


孔众院长:


刘丰老师,很多人都在探索,我们人的生命体到底是怎么构成的?现在大家基本上有一个共识,认为人是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的:物质、信息、能量。其实我们现在也知道,从科学角度来说,宇宙中的一切确实都可以归结为能量,对吧?只不过这个能量在不同的维度,或者说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,在不同的“天”,它的振动频率是不一样的。


所以如果我们人真的是由这三个元素构成的,那么“物质”对应的就是我们的物质身体,也就是我们能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这个肉身。当生命还在的时候,这个物质体是活着的载体;当生命结束,死去的只是这个肉身,而不是您刚刚提到的“灵魂”。那么我们现在要进一步思考的是:在这个肉身之中,支撑我们生命运行的,其实是能量。


您刚才提到,“性”其实也是一种能量结构。我想请您进一步跟大家分享一下,这个能量结构到底是从什么源头来的?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量结构呢,还是说它就是宇宙最源头、最根本的那种能量?又或者说,每个人内在本来就具备一个独特的能量结构,那这种个人内在的能量结构,和不同能量空间、不同维度的能量结构之间,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?


ree

刘丰老师:


可以的,我大概明白您的意思了。其实我们在研究气功、或者探讨生命科学的时候,经常会涉及到能量、物质、信息这三个概念。有些学者也提出过“三层物质理论”之类的说法。而我的研究思路其实特别简单,就是在所有存在之中,去寻找那个最根本的共性。


那么在这个有形的存在和无形的存在里面的必然共性是什么?我发现其实这三个东西的唯一共性就是能量波。因为能量波是能量的载体,能量波它的共振形成的结构,就构成了物质结构,而能量波自身的频率和它的振幅就构成了信息。


一个正弦波,它的振幅和频率就代表一个单一信息。如果两个正弦波叠加共振,就会形成一个信息组合。如果是一组能量波共同共振、叠加,那就形成一个信息的集合。在这个集合里,每个波的频率分布就构成一种“频谱”。比如在光学里有光谱,在声学里有乐谱,其实所有存在都有它自己的“谱”,也就是都有它独特的信息承载方式。所以你看,物质、信息、能量,其实是三位一体的,本质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表现形式。


在东方智慧体系里,我们一般把这种广义的能量表达称为“气”。“气”可以说是宇宙最本质的存在。如果我们要用现代人比较熟悉的语言去描述它,最接近的概念就是“能量”。当然,如果我们只局限在三维空间里讨论能量,我们就会给它分成各种属性,比如太阳能、热能、光能、机械能等等。但其实这些不同形式能量的背后,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,都是同一种宇宙根本能量在不同条件下的显化。


那么我们怎么从现有的知识结构出发,去推论出“能量波是唯一存在”的这个结论呢?这就涉及到我们研究的一个特点——我们始终在寻找所有存在的共性。比如,所有有形物质的共性是分子,分子的共性是原子,原子的共性是原子核和电子,再往下是质子、中子……这样一层层分解下去,我们发现,一切有形存在其实都是由三种基本粒子——中子、正电子、负电子——排列组合构成的。现代科学把这些统称为“基本粒子”。


而基本粒子的共性,是都具有量子属性,也就是波粒二象性。它有时候表现为粒子,有时候表现为波。那我们再继续找粒子和波的共性是什么?其实,粒子就是波在共振时形成的暂稳结构。当一个能量波没有发生共振时,我们是观测不到它的,它也不会显化成具体形态。只有当波产生共振、发生干涉时,它才会在这个空间里显化出结构,这就是我们看到的“粒子”。所以,波和粒子其实都可以统一到“波”的概念上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量子物理在解决问题时,普遍使用波函数来描述——因为波才是它们的本质。


这样一来,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不管是粒子态还是波态,它们本质上都是能量波。粒子态所构成的结构,其实就是佛家所说的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”五蕴,这五蕴本质上也是能量结构。所以我们常常用“投影”来比喻现实世界的生成——我们所看到的“色”,只是能量结构在三维空间的投射;而“受、想、行、识”也同样对应着不同层面的能量表达。这就是《心经》里所说的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后面它虽然没有逐一重复,但“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”,意思就是这些也都是一样的道理。


所以,我们从一个最根本的点出发去研究,才能走向真正的究竟。如果不是从这个点出发,我们可能就会陷入各种二元对立,比如认为物质只是三维的,然后去争论四维、五维有没有物质,进而产生唯心、唯物的分别。但实际上,如果我们把“物”的理解局限在有形有相的东西上,那能量算不算物质呢?能量难道不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吗?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就清晰地表达了质能转换的关系,现在大家都相信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


不过在现实中,把能量转化成质量——也就是所谓的“无中生有”——对三维空间的生命来说难度很大,因为这需要从投影源层面进行创造。而把物质转化成能量则相对容易,比如通过燃烧,这就是一种相变过程。在佛家所说的“地水火风”四大元素中,“地”代表固体能量,“水”是液体能量,“火”是有形与无形之间的临界能量,“风”则是无形的气态能量。而“火”这个层面,正是实现能量形态转换的关键。


所以回到孔众老师刚才的问题,其实物质、信息、能量是三位一体的,这是第一点。



第二点我想谈谈频率。在三维逻辑里,频率有非常清晰的界定,就是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。可是一旦进入第四维,时间成了变量,频率也就变成了变量,不再像三维中那样固定。这个时候,“维度”的重要性就超过了“频率”。在三维空间里,频率越高,能量越强,这没错;但当你提升一个维度,三维空间中再高的频率,在更高维的能量特征面前,也成了被驾驭的对象。因为高维是投影源,它决定了能量的基本结构。


所以我们人往往特别关注这个肉身,因为它太实在了,哪怕有一点点不舒服,我们都会有明显的觉受。这个肉身确实是与我们最直接相关的能量体,或者说物质体。但根据宇宙全息理论,这个肉身中的所有存在,其实都与整个宇宙的所有存在是一一对应的。这很有意思——《圣经》里说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,反过来想,人也是从高维投影源投影出来的像,投影源和投影的像之间必然有相似性。


只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后,在不同的认知层次上产生了各种执念。我刚才提到,所有存在都是能量波,而能量波有很多种,比如矩形波、三角波、梯形波等等。但根据傅里叶变换,所有复杂的波最终都可以分解为最简单的正弦波。在佛家,一个正弦波就对应“一念”,所以有“一念一众生”的说法。在道家,正弦波就是阴阳,是最基本的能量结构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,把这个最基本的能量波称为“龙”,龙是正弦波的图腾,所以《易经》是群经之首,《易经》开篇讲的全是正弦波,都是最简单的存在。所以我们的文化是这个宇宙中一切存在的始祖,而这个宇宙中只要有存在,我们的文化就断不了。


《易经》从最简单的正弦波开始,讲到两个波叠加形成四象五行,三个波叠加形成八卦,六个波叠加就形成六十四卦。这六十四种能量分布,其实就构成了我们这个空间一切存在的基本频谱。所有复杂的存在,都是这六十四种能量继续叠加共振的结果。所以《易经》是有其数理原理的,它揭示的是能量结构的内在规律。而这种规律是注定的——当某种能量状态发生时,下一个能量结构会如何呈现,是有其必然性的。所以通过《易经》可以预测,而通过调制能量结构,就可以改变未来的显化,这就是奇门遁甲的原理。


由此可见,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,其实已经把宇宙能量的基本结构讲清楚了。最简约的能量结构就是正弦波,它的运动、共振、干涉,形成了宇宙万物的成住坏空。我们的肉体生命,也正是某两个能量在集成后,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,从而呈现出生老病死。但这一切的背后,都是投影源中的高维能量结构在决定。


如果我们只在三维的“相”上修炼,而不进入投影源去改变能量结构,那么修行的难度会非常大。真正的修道,是要能够进入投影源,在形而上的层面进行改变。而儒学,特别是《中庸》,其实是把形而上、形而中、形而下之间的内在关联给建构起来了——它告诉我们,什么样的现实呈现,才是符合高维和谐能量结构的显化。我和孔众老师交流后更加确信,《中庸》是儒学中非常重要的修炼系统,它把高维实践与生命修行紧密关联。


最后我想说,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但我们要明白:三维实践只能检验三维真理,高维实践才能检验高维真理。如果我们只会三维实践,却想去验证高维真理,那就像蚂蚁想理解人的思维一样不现实。所以真正的修炼,本质上是高维实践。


我们的身体,这个肉身,其实就是宇宙能量全息投影的显化。它每一个细节都与宇宙整体能量关联。而我们每个人所认知的宇宙,其实是由我们自己的认知建构的。这种认知带有我们的局限和偏性,这就是我们的灵魂结构。我们带着这样的灵魂结构,投影出当下的生命状态。修行,就是不断拓展内在能量结构的过程,而生命状态也会随之改变。这一切,我们都可以在现实中觉察、体证。所以,肉身与能量本是一体,它就是我们修炼的道场,身体上发生的所有状态,都与我们的意识能量、灵魂能量息息相关。

 
 
 

留言


  • Facebook
  • Youtube
  • X
  • Spotify

©2024 by 全息生命出版. Sponsored by International Holographic Ecology, LTd. AUSTRALIA REGISTERED BODY NUMBER(ARBN):  640692566 

bottom of page